首先技术审美这东西一人一个评判标准,没有绝对的谁比谁高,也许作为设计师你认为主管的审美很垃圾,但其实主管的设计审美并没有你认为的那么差,只不过是你看不惯而已。当然也有可能你的主管设计水平确实不如你,但那又如何,他是你的领导,作为下属,比只有服从的份,除非你离开公司,才能不用再听他指挥。
其实一个人成为设计主管并不需要百分之一百的设计实力,因为成为领导还要学会左右逢源,会做人,会处理各种关系,有时候反倒对设计水平要求没那么高,所以你的设计主管能成为领导肯定有他的过人之处,也就是说他在公司里的资历和背景肯定要比你强大,所以如果你想继续在公司混,就要学会低调,不然就会被领导穿小鞋。
其实在这样一个主管的手底下干活,还是比较憋屈到,毕竟作为设计师都想从前辈那里多学点东西,但是前辈的水平自己又看不上,这就比较纠结了,其实问题很好解决,主要看在这个公司自己是否有成长的空间,除了设计水平自己是否还能学到其他的东西,如果可以,那就继续留在这里,如果自己感觉自己没办法在目前的公司里获得成长,那就早点离开吧!
首先,设计师本人的能力如何?是刚入行还在上升期,还是已经工作多年有一定经验?如何确定主管的审美和技术都不如自己?是针对具体方案的处理方式还是就宽泛的审美意识而言?
如果是针对具体方案的处理方式有差别,是否与项目的限制条件有关,比如有些看似不怎么美观的设计是甲方要求的,主管因为迎合了甲方要求于是做出了这样的设计。这种情况下设计师就要判断你是否能做出比主管的方案更合理的设计?在满足甲方需求的前提下提升审美和技术?
如果是就通常的审美意识和技术水平而言,自认方方面面都胜于主管,说明本人的能力已经超越了现有平台,不妨尝试更好的工作环境。
但如果是刚入行,仍处在上升期的新手,建议不要过于武断地下结论,可积累一定工作经验之后再作判断。
此外,可尝试向主管提交设计师个人的想法,看看双方的沟通能否带来良性的结果。
最后,工作占据了人生三分之一的时间,能否心情愉快,得到提升很重要,如果仔细考察之后得出的仍然是这个结论,那么勇敢跳槽吧。
设计美学的6大原则:
比例与技巧。比例是物与物的相比,表明各种相对面间的相对度量关系,在美学中最经典的比例分配莫过于黄金分割,尺度是物与人之间的相比,不需涉及具体尺寸,完全凭感觉上的印象来把握。
稳定与技巧。稳定与技巧几乎是个人最内心追求的写照,正统内敛、理性与感性兼容并蓄形成完美的生活方式。以轻巧自然,简洁流畅的特点,将曲线运用发挥的淋漓尽致的洛可可式家具在今年的复古风中极为时尚。
调和与对比。对比是美的构成形式之一,调和只是将对比双方进行缓冲与融合的一种有效手段。
节奏与韵律。节奏与韵律是密不可分的,统一提示美感的共同语言是创作与感受的关键。人称建筑是凝固的音乐,就是因为它们都是通过节奏与用力的体现而造成美的感染力。
对称与均衡。对称是指某一点为轴心,求得上下左右的均衡。对称与均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处世哲学与中庸之道,因而在我国古典建筑中常常运用这种方式。
主从与重点。当主角与配角关系很明确时,心里也会安定下来,如果两者的关系模糊,便会令人无所适从,所以组成关系是软装布置中需要考虑的基本因素之一。
生活中的事物,比如衣食住行等等,首先要满足人们的生理需求,然后才能谈得上审美。
人类之初连果腹御寒维持生存尚且困难,也就很难产生审美需求。只有当人们初步温饱之后,才逐步产生了审美需求。
就拿享誉世界的中国菜谱来说,非常讲究“色香味形”,其“香”和“味”属于功利性的生理需求,“色”和“形”则属于审美的心理需求,而且“色”排列在第一位,说明中国人极其重视饮食的审美需求。
但它也是从最原始的最不美的“茹毛饮血”逐步发展来的。
即使到了现代,当我们徒步穿行罗布泊荒原时,首先考虑的是营养、热量和口味,不会把追求“美感”放在第一位。
这些都说明审美与实用两者之间的关系不是平等的,而是有先有后,有主有从。
实用与审美高度统一的事例最突出的是时装,服装的本质是遮风避寒遮羞等,近代人把审美因素不断加入到服装设计里,使服装不单具有其基本属性,更加使人爱看,爱穿,达到了既实用又美观的统一。
实用性与审美性二者是有机统一的。实用性是审美性的前提和基础,审美性反过来也可以增强实用性。所以,实用性和审美性二者相互促进,缺一不可,密不可分,它们构成了实用艺术最基本的原则和特征。尤其需要指出,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审美性在实用艺术中的比重越来越大,人们对实用艺术美的要求,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加广泛和迫切。